誰才是燒烤界天花板?最近,在淄博燒烤燎原之后,錦州燒烤接力而上。興起于80年代的錦州燒烤,曾獲得了全國第一個燒烤專利,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管你服不服,中國燒烤文化博大精深,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燒烤,最早可以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至今衍生出多種烤法,白烤、糊泥烤、腌烤、串烤、叉烤、鉤吊烤、箅烤、明爐烤、暗爐烤、鐵鍋烤、烤箱烤、竹筒烤和篝火烤……南方和北方不同地域的肉質食材不同,烤法也各有特色。
(資料圖片)
中國燒烤地圖里,哪里有你心動的痕跡?
你有沒有試過,蹲在街邊燒烤攤,喝著啤酒,大口吃著肉,突然之間眼淚就流了出來?
未曾深夜擼串痛苦,何以語人生。
中國人的深夜食堂,在燒烤攤。連《街頭美食斗士》韓國大叔白鐘元也到了中國東北街頭擼串。最近一部9.0分的燒烤紀錄片《人生一串》,更是烤出了中國吃貨深夜的熱淚——
四川涼山腳下的小二哥,開始了他的表演。他從彝族人的家里買來了跑山豬肉,拌上了小米椒、蒜蓉、鹽以及有獨特香味的菜籽油,放在高溫的烤架上帶皮烤制。
涼山西昌帶皮小豬肉 。(圖/人生一串)
細嫩厚實的豬皮里涌動著豐富的膠原蛋白,與嚼勁十足的瘦肉相得益彰,入口前讓烤肉跳進辣椒、黃豆和芝麻磨成的蘸料里,任性地打滾三兩圈;抬起竹簽,就是一串膾炙人口的烤豬佩奇。
人們深夜擼串的這種姿態,仿佛令人看見了遠古時代的祖先們。他們同樣在黑夜里燃起了火光,除了照明,順便也將漁獵所得烤香了吃。就這樣,祖先們才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開啟了熟食帶來的人類文明。
新石器時代到先秦為止,燒烤方法只有熏制、烘烤和烙熾,但如今燒烤的方式千變萬化,各地孕育出獨特風味的燒烤文化。白烤、糊泥烤、腌烤、串烤、叉烤、鉤吊烤、箅烤、明爐烤、暗爐烤、鐵鍋烤、烤箱烤、竹筒烤和篝火烤……
這種萬里河山一片“火燒火燎”的燒烤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新疆烤肉還能在文獻中找到相應的記載。
人間正道吃燒烤,小豬佩奇來一套。燒烤承載的除了人類的口腹之欲,還有埋藏于酒肉里的人生五味。
除了聞名遐邇的四川和東北燒烤,中國燒烤,應該從哪家說起?
新疆烤羊肉
燃起了祖國人民對燒烤的熱愛
就像喝82年的雪碧一樣講究,吃燒烤也要談點年份,說到歷史,新疆的維族燒烤的傳統色彩就很濃厚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新疆且末縣扎滾魯克墓地出土了串在紅柳枝上的羊排,經考古學家研究,出土的羊排距今約2,700年,洛浦縣還出土了烤肉時扇風用的木柄毛布扇。
紅柳枝肉串 。(圖/搜狐)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從前是西域飲食習慣傳入的重要關口。西漢時期,“烤炙”手法沿著絲綢之路,從新疆傳入中原,豐富了中原的飲食文化。可以說,是新疆燒烤燃起了祖國人民對燒烤的熱愛。
新疆燒烤最為人稱道的,要數“烤羊肉”,維吾爾語稱作“喀瓦甫”(Kawaptan)。巴楚縣是南疆的縣城,由于地處塔里木盆地和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草原生態比較惡劣,生活在沙漠附近的鹽堿池的綿羊,每天都必須在草原走上10公里才能吃飽,長期運動使它們肉質細膩、脂肪層薄且均勻,淡化了身上的膻味,當地人親切地稱它們為“運動羊”。
紅柳枝烤肉背后有科學道理。(圖/搜狐)
烤羊前,新疆人會將羊肉穿在紅柳枝上,新鮮的紅柳枝剝皮后會分泌粘稠的汁液,而汁液中富含維生素的油脂。炭火烤羊時,汁液既可分解羊肉的膻味,又會把汁液的香味和營養一起滲入羊肉內。吃過的維吾爾同胞都豎起大拇指說“蘇西!”,噢不,是“亞克西!”。
新疆烤羊肉。(圖/搜狐)
所以,城管眼中烏煙瘴氣的新疆烤肉可以火遍大江南北,原因非常明顯,那就是維吾爾人抓得住漢族人的胃,語言不通也不要緊,食物是最好的語言,吃貨們不都是這么相認的嗎?
東北燒烤工業
東北大地就是擼串達人的天堂
而縱覽河山,我國燒烤事業,一個不可忽略存在的地兒就是大東北。
得益于新疆燒烤的啟發,80年代末的東北大地也萌發了“滿城盡帶燒烤串”的念頭。
東北重工業發達,其中聞名全國的少不了鞍鋼鋼鐵、大慶石油、吉林化工以及……東北燒烤。瞅啥瞅?就是燒烤,咋地?
純正東北燒烤手法。(圖/搜狐)
錦州,位于遼寧省西南部,地處聯系東北與中原的200公里遼西走廊。區區10,000平方公里的城市,近2,000家烤串店鱗次櫛比、排滿了整座城市,排不下的便輻射到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多年前,錦州市委就開始打造“錦州燒烤”這一文化品牌,立志將“錦州燒烤”推向全國甚至全世界——無怪乎人們一提到“燒烤”,也總得聯想到錦州燒烤。
80年代末興起的錦州燒烤,如今在燒烤市場中獨樹一幟、手法獨特,講究“蘸、刷、撒、烤、翻”。身為國內重工業重鎮,烤肉重口味、重油、重料、重辣是常識吧。
錦州燒烤食材豐富。(圖/遼寧風物)
錦州燒烤的最大特點,在于肉不必腌,只須簡單粗暴地放到烤架上,將它的原汁原味烤出來,再涂上由雞粉、胡椒粉、中草藥粉研磨而成的獨門調料“白面”,就可以入口了。而燒烤的食材則包羅萬有,從永遠等不到破繭的蠶蛹到被割的新鮮韭菜、從剛下戰場的蟋蟀到歸巢途中的倦鳥,上天下地無所不烤——東北人就是這樣成了廣東人的好知己。
東北烤蠶蛹。(圖/人生一串)
因此,東北燒烤之所以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占有中國大量的燒烤市場占有率,極可能是一種有預謀的策略,先用段子吸引各地人民移民東北,再用燒烤跟他們交朋友,靠他們輸出燒烤文化,將東北燒烤的種子發射出去。
廣東海鮮燒烤
活活將獵物烤熟
燒烤又豈止是北方人的愛好,在非洲人都哭喊著返鄉避暑的廣東,似乎天然地占盡了發展燒烤業的天時地利。
廣東面臨大海、背靠大陸,物資豐饒,坐擁數百種當時得令的蔬果、數之不盡的美味海產和蛇蟲鼠蟻,以及40多萬瑟瑟發抖的福建人。
烤生蠔。(圖/人生一串)
廣東人敢為天下先,生物圈內無所不吃,孤獨地身居食物鏈頂端,他們似乎已經不能在食物種類上找到快感了。于是他們重新開辟了一條出路,那就是“活烤海鮮”。
廣東人喜歡清淡口感,講究吃出“鮮”味,海產就算上烤架前才宰,似乎還是死得早了些,不如在烤架上死得新鮮。更重要的是,見證它由生到死……不對,由生到熟的過程,視覺上彌補了心里對食材這么快吃到了極限的不滿。
鮑魚啊,你別掙扎了。(圖/搜狐)
從上帝視角看著烤架上的眾生,就像一場熱鬧的嘉年華。在殼上左右扭動身體的鮑魚仿佛說:“看完我表演記得把我一口吃下去哦。”烤架上左右橫行的帝王蟹終于停了下來說:“好了,現在幫我翻個身就能吃了哦。”象拔蚌狂噴著口水說:“不行,我看到自己都流口水了。”
食客們簡單地蘸些蒜蓉、醋或醬油“吊吊味”,就可以享用了,他們有時連動物軟殼和甲殼里的清湯也不會放過。
烤大蝦。(圖/廣州美食團)
廣東為什么能推廣出去,除了各地吃貨們崇拜廣東人勇氣可嘉,還可能是各位懍於其食物鏈頂端之權勢,不得不奉為圭臬。軟硬兼施之下,誰不服膺?
中國人心里放不下的,
始終是燒烤
無論如何,各地街邊燒烤在神州大地風生水起,絕非空穴來風。首先,我們的DNA里繼承了祖先烤肉的執念,血液深處傳來野性的本能呼喚。其次,燒烤比起一盤盤的炒菜選擇更為多樣,進食的數量和種類可以更靈活,吃完一串有一串的滿足感。
(圖/搜狐)
最重要的,是在白天工作壓力爆表之后,趁夜偷閑,與親朋好友圍坐吐槽領導和糟心的客戶,精神暫時得以放松下來。做人最緊要開開心心,一家人最緊要齊齊整整,大杯喝酒、大口吃肉、大聲失笑,原來是這一天最容易得到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