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2年三月的一天晚上,皓月當空,晚風一吹,帶來絲絲涼氣,宰相竇參心緒難平,不想早早休息,就在庭院中散步賞月。
一般這種時候,沒有人會去打擾他,但這一晚有點不一樣,有一個平時很受寵名叫上清的奴婢走到他面前輕聲說:“我現在有一件事情要告訴您,但必須到堂前才敢說。”
竇參知道,如果不是極重要的一件事,上清不會這樣說,于是他趕緊和上清一起走到了堂上,上清仍舊用很小的聲音說:“院子里的樹上有人,恐怕會驚嚇到您,請您謹慎躲避?!?/p>
(資料圖)
竇參都不用細想就聯想到了最近朝堂上的煩心事,知道很多事情已經躲不過了,就凝視著上清,嚴肅地說:
“陸贄早就想著奪了我的權力,現在有人在院子里的樹上,我的災禍即將到來,而且這件事皇上一定會追究,必然會遭殃,到時候我定是被放逐而死在途中。你是我府中不可多得的人,真到了那個時候,你肯定會成為皇宮的女婢,到那時皇上如果問起我的事情,希望你能為我好好解釋一下。”
他早已經看清局勢,知道無論如何做,都逃不過一個身死家破,他已經無法自救,也無法在皇上面前自辯,只能寄希望于上清將來能在唐德宗面前為他申辯一二。
上清雖只是一名地位低下的女子,但她重情重義,因此,聽完竇參的話后就哭著說:“真要如此,我一定拼死做這件事?!?/p>
得到上清的許諾后,竇參就走下臺階,大聲喊道:“樹上的人是陸贄指使你來的吧?如果能保全老夫的性命,定當厚報?!?/p>
樹上的人知道自己已經暴露了,就從樹上下來,原來是一個身穿粗布喪服的人,竇參一看這扮相,心里有驚異,但他到底是宦海沉浮多年,早已練就了不動聲色,平靜的詢問那人的身份。
據那人說,他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普通人,而且家里很窮,適逢家中有老人去世,沒有錢操辦葬禮,這才尋找別人的幫助,他知道竇參是一個誠心接濟窮人的人,就冒昧前來尋找幫助。
但畢竟是宰相,不是什么人都能見到的,所以他才在夜晚偷偷進來。
竇參聽說了這人的遭遇,不管信不信這種說辭,都得解決這件事,他略一沉思,就說:“我家傾其所有,也不過是堂封絲絹一千匹而已,本打算將它用于修建私廟,現在正好贈送給你?!?/p>
聽到竇參的話,那人很是激動,趕緊施禮致謝,并表示自己會馬上離開,希望竇參能將所贈送的絲絹扔到墻外,他會在外面的大街上等著。
竇參別無他法,就命仆人將絲絹扔到了外面,一直到等到那人帶著絲絹離開很久之后,竇參才回到屋內睡覺,但睡得并不踏實,他并不知道明天會有什么等待著他,想來不會是好事。
果然,第二天,竇參去上朝的時候,執金吾說了這件事,竇參緊接著又詳細奏明了這件事,唐德宗聽了后大怒:
“你竟然與藩鎮節將勾通,還蓄養俠士刺客,你已經身居宰相高位,還想要求什么呢?”
這話里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要知道當時的大唐已經形成了藩鎮割據,很多節度使擁兵自重,朝中高官與這樣的藩鎮勾通意味著什么?
唐德宗心中掠過兩個字:謀反。
這并不怪唐德宗想的多,要知道唐德宗經歷了安史之亂和涇原兵變,本就猜忌心很重,任何藩鎮的風吹草動都能在他心中形成大震動,他自動將竇參劃到了要謀反的名單里,自然不會輕輕放下。
竇參知道即便沒有什么證據,或者說證據根本沒有說服力,但唐德宗還是準備拿他開刀了。竇參自然不愿意接受這樣的結果,想最后為自己說點話,就連連叩頭說:
“臣自刀筆小吏升至如今官位已經是極為尊貴,這都是陛下信任、栽培的結果,并沒有借助別人的力量,這件事恐怕是別人所為。陛下忽發雷霆之怒,為臣自當萬死不辭?!?/p>
唐德宗其實早已經在心里給竇參定了罪,不管竇參說什么,都不會改變,畢竟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當然唐德宗并沒有直接發落竇參,而是讓中使下殿宣告:“卿且歸家,聽候發落?!?/p>
竇參只能回到家中等到裁決發落。
一個月后,竇參被貶為郴州別駕,結果等他到了郴州,正巧遇到宣武節度使劉士寧與郴州互通友好,這可不就讓唐德宗抓到竇參與節度使勾通的證據了嗎?
既然有了證據,罪名也就成立了,所以唐德宗又將竇參貶到了驤州,家產全部被沒收,連頭上的一支發簪都沒有留下,但沒等到竇參到驤州,唐德宗又下詔書賜竇參自盡。
竇參死后,上清果然被沒入掖庭,幾年之后,上清就因為善于應對,煎茶很厲害,經常能侍奉在唐德宗身邊,漸漸地唐德宗就對懂事的上清上了心,關心起她的過去。
上清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就對唐德宗說:
“奴婢是已故宰相竇參家的奴婢,竇參妻子病逝后,奴婢成為竇參的寵妾,后來竇參身亡家破,奴婢有幸被安排在皇宮,得以侍奉龍顏,如登九天?!?/p>
既然說到了竇參,唐德宗自然也有話說,就對上清說:
“竇參的罪,既是因為他蓄養俠士刺客,又是因為他貪贓,當初沒收他的家產的時候,有相當多的銀器。”
聽到這里,上清情不自禁流了淚,哭著說:
“竇參從御史中丞一步步做到宰相,前后六年之久,每年收入數十萬,朝廷還有很多的賞賜。而當時郴州送來的由官府所收納的銀器,都是朝廷賞賜的,吏部登記造冊的時候我就在現場,親眼看到州縣的官員為迎合陸贄而將御賜字樣全部刮掉,刻下藩鎮的官銜姓名,誣為贓物,請求皇上能夠下令查驗?!?/p>
竇參已經去世4年,此時唐德宗已經能夠平靜、客觀的看待竇參的事情,就真的去查驗了從竇參家中沒收的那些銀器,果然如上清所說。
唐德宗又問竇參蓄養俠士刺客的事情,上清說都是陸贄的陷害,唐德宗就怒斥陸贄,如果不是陸贄,他不會下令賜死竇參,大權也就不會旁落,在唐德宗看來,這都是陸贄的錯。
緊接著,唐德宗為竇參平反昭雪,裴延齡從這件事中看出陸贄在唐德宗那里已經漸漸失寵,于是就唆使別人乘機攻擊陸贄,陸贄遭貶被逐至忠州。
終德宗一朝,陸贄再沒有回到京城,等到后來唐順宗即位,下詔讓陸贄回京,準備起用陸贄,然而陸贄沒能等到詔書進入忠州就病逝了,終年52歲,正值壯年,實在可惜得很。
而上清經此事之后被唐德宗度為女道士,換了一個身份,也正是這個身份,讓上清能夠嫁人,成為金忠義的妻子。
以上為柳珵所著《上清傳》,原出自《異聞錄》,后來又被收入《太平廣記中》,故事的末尾有一個說明,說因為陸贄的門生故舊多為顯達,因此這件事一直沒有流傳出去,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正史中也沒有這個故事,所以即便到了現在,知道這個故事的人也并不多,流傳度很低,而且這個故事是真是假還很難說,有人認為這個故事是真的,但更多的人認為這個故事是杜撰的,因此正史都沒有收錄這個故事。
司馬光再《資治通鑒考異》中認為不足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陸贄賢相,安肯為此,就使欲陷參,其術固多,其肯為此兒戲,全不近人情。”
陸贄的確是賢相,而且還是公認的賢相,可比肩唐初的房玄齡、杜如晦以及盛唐時期的姚崇、宋璟,后世對他的評價也極大,蘇軾曾說:“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p>
這樣的一位賢相真的會一手主導了竇參的被冤殺嗎?很多人都持司馬光的觀點,但其實如果單單看司馬光的說法,也并不是找不到辯駁的點。
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為帝期間是一個好皇帝吧?而且還是一個千古明君,但他為了登基不也弄了個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親哥哥李建成和親弟弟李元吉,逼迫父親李淵下臺嗎?
當然,筆者這樣說并不是認同這個故事是真的,但竇參的下臺和陸贄也并不是真的沒有關系,竇參、陸贄之爭在正史上都有記載。
兩唐書都認為:“參之死,贄有力焉?!边@個最有利的證據或許就是,竇參下臺后,陸贄成為新一任宰相。
當然,竇參的死也是唐德宗一力促成的,彼時唐德宗已經不信任竇參,就如同后來不信任陸贄一樣,彼時因著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宦官當政、朋黨之爭已經成為泥淖中的大唐的主旋律,什么事都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