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鐵皮石斛項目遺留下來的126個大棚已經在清理了,清完后可以馬上種上蔬菜。
【資料圖】
錫山區羊尖鎮南村村黨總支書記謝林這段時間天天盯著村里正在進行的幾個農業項目。他說,今后這里將進行預制菜研發,讓預制菜能直接從地頭到城里百姓的餐桌,實現“鏈式”服務。
6月的蘇南鄉村,金色的麥田昂揚著勃勃生機。驕陽下,謝林黝黑的面龐上掛著細密的汗珠,站在大棚邊,臉上泛起笑容,“預計每年能給村里增加近60萬元收入!”從他略帶自豪的話語里,我們感受到了南村村黨總支想方設法增加全村經營性收入、擺脫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窘境的闖勁和干勁。
首戰
摸清家底,決策方案
連心路是南村村的一條主干道。連心路以南195畝鐵皮石斛項目已連續幾年未有有效的產出收益。“這么一大塊土地閑置著,對于村里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損失,沒有租金不說,村民們也會覺得村里不作為。”謝林說,去年下半年開始,南村村把鐵皮石斛項目的清退工作作為“第一仗”打響。
原來的招商能手謝林是帶著鎮里“發展壯大村級經濟,努力建設和美南村”的任務來南村村的。到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多年摘不了“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帽子的癥結。盤算家底后,謝林發現全村60%以上是農地,其中基本農田3000畝,企業63家,去年經營性收入292萬元,其中租金收入僅有97萬元。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荒廢多年的鐵皮石斛項目就是謝林要啃下的第一個硬骨頭。謝林多次召集村“兩委”班子對此事進行商議,大家一致認為,必須想出一個既能讓原來鐵皮石斛項目的損失降到最低,又能再次盤活這195畝地,從而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辦法,把制約村集體經濟的“短腿”給接上。
戰術
“騰籠換鳥”提升土地效益
做足功課、動足腦筋,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村“兩委”班子決定采取“以物抵債”的方式,通過補足差額拿下基地里的經營性用房,同時解決工資欠款以及土地租金等。清退工作開展同時,南村村積極走農業招商之路,引進了自動化蔬菜種植基地。
“騰籠換鳥”提升土地效益的模式立即得到推廣。77畝的蔣家塘蔬菜基地5月底完成了騰退工作,基礎好、地平整的蔬菜基地讓鄰鎮的蔣建康團隊一眼看中,將其作為西瓜、香瓜、西紅柿、南瓜等農產品的育苗基地。目前,蔣建康團隊正抓住育苗好時機,爭分奪秒地在對基地進行改造。
以前無人問津的路邊樹田也成為了“香餑餑”。南村村積極向上爭取,在連心路北側荒田里自然村旁邊的15畝地里投資搭大棚、架空調,以硬件設備的提升和完備作為抓手提高土地租金收益。這一想法和錫山區植美花卉園藝場的殷文輝一拍即合。“租賃合同已經簽訂,7月底前就會進駐,以后買高品質蝴蝶蘭,我們這兒也是選擇地之一啦!”謝林的這一決策,直接讓這片樹田有了28萬元的年收入。
戰果
加強賦能,實現農業特色產業集聚
芒種時節,錢家塘村村民錢國良望著金黃連片準備收割的麥穗有感而發:原來一塊塊的碎片田現在通過土地平整合多為一,“等到小麥收割完畢、種上水稻,新建的泵站打開一上水,整片農田再也不要為高高低低的地勢澆灌不到位而犯愁了。”不僅如此,機械化、智能化的設備也都能用上,人力減少的同時產量也得到了提高。“原來耕種費時費力,打水只能一片一起打,現在有了高標準農田,水渠排設到位了,哪一塊缺水就可以精準補上,不會再有像之前那樣一灌一大片,浪費水資源的情況發生了。”
南村村全域發展規劃圖上,高標準農田、蔬菜種植基地、蝴蝶蘭種植基地、黃土塘果蔬種苗繁殖基地、葡萄采摘園、草莓采摘園等花果飄香的特色農業項目已形成一個“完美的圈”。
而沖刺“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更是村“兩委”班子最大的愿望。“尖角村新農村建設項目規劃已基本確定。”謝林說,按“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要求規劃的尖角村新農村建設定會像羊尖的嚴家橋村、麗安村一樣,吸引很多游客,也必將成為南村村沖刺“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的最大亮點。
采訪手記
地處錫山區羊尖鎮最南端,村莊的東、南兩面均與常熟市接壤的南村村,交通便利、土地資源豐沃;但由于歷史原因,村里大片土地以低廉的價格長期出租,村級經濟就此陷入低迷。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6月上旬,記者蹲點調研南村村,目睹去年上任的村黨總支書記謝林帶著村“兩委”班子在這個“小麥覆隴黃”的季節里,排兵布陣,以特色農業項目為引領,展開一場突圍戰的“人倍忙”場景,由衷感受到他們“敢為、敢闖”的擔當作為。
來自市委農辦的消息表明,目前全市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還有100個,按照村級年集體收入達250萬元或人均村級年可支配收入達1000元的目標,這些相對薄弱村今年年底將全部摘掉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的帽子。
越來越多的“南村村”正投身于全市鄉村振興的新征途上,以敢為人先的實干精神,闖出一片新天地、干出一番新成績。
來源:無錫日報
記者:吳曉亮、尹暉
攝影:陳泉勇
編輯:榮倬翊
編審:沐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