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強風化砂質泥巖_強風化大家在熟悉不過了,那你是否知道強風化砂質泥巖_強風化嗎?快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資料圖片)
1、一水庫帷幕灌漿施工項目,具體地層情況如下: 工程地質條件 ⑴、壩址區地形平坦開闊,河谷寬650米,河床高程1100.0~1109.0米,生產性帷幕灌漿試驗軸線高程1104.992米。
2、左岸為黃土高地,右岸為裸露基巖。
3、 壩址區出露的基巖地層有a.上太古界赤堅嶺組的混合花崗巖,分布于壩基及右岸,為壩基主要涉及的基巖地層;b.下原古界野雞山群楊樹嶺組變質礫巖、石英片巖分布于右岸。
4、 ⑵、節理裂隙發育三組:第一組走相N30。
5、E-50。
6、、傾向SE或NW,傾角60.-80.;第二組走相N70。
7、W-80。
8、、傾向NE,傾角65。
9、-80。
10、 ;第三組走相N20。
11、W-44。
12、,傾向NE,傾角45.-65……裂隙面比較垂直,裂隙寬度多在2-10mm,裂隙內多數無填充,少數有泥質填充。
13、基巖片麻巖理面多向北西傾斜,總體為單斜構造,片麻理產狀N40。
14、E-50。
15、,NW
16、,W-70。
17、 ⑶、壩址區出露的新生界地層有: A、上第三系上新統(N2):棕紅色黏土; B、上更新統風積層(Q3eol):淡黃色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 C、上更新洪沖積層(Q3pal):上部淡黃色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下部卵石混合土,級配不良礫; D、全新統早期洪沖積層(Q41pal):上部淡黃色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結構稍密,下部卵石混合土,混合土卵石,級配不良礫及砂層; E、全新統晚期洪沖積層(Q42pal):為卵石混合土,混合土卵石,級配不良礫; F、全新統坡洪沖積層(Q4dpl):低液限黏土夾碎石層; G、人工堆積(Q3):主要為壩體。
18、 ⑷、從本次試驗孔和鉆探孔施工鉆孔揭示的地層,主要地層結構分為三部分,即土層、砂卵礫石層、基巖層。
19、 第一層:土層0.00米~2.40米,粉土,淡黃色或淺黃色,含粘很少,上部0.6米有植物根須,為人工堆積(Q3),有機械碾壓的痕跡。
20、 第二層:砂卵礫石層2.40米~13.00米,砂卵礫石層,卵石含量約40%,砂礫含量約60%,級配不良(因重泥漿護壁鉆進,砂礫已由沖洗夜攜帶于沉砂坑內)。
21、卵石主要成分:混合花崗巖,粉紅色,輝綠巖,褐綠色。
22、地層中夾粒徑大于200mm的漂石和孤石,占地層的5%以內。
23、片麻巖成分的砂礫石在鉆進過程中已被機械磨損成砂。
24、孔深7~10米中等卵石分選性良,鉆進中滾動塌孔,潛水流速較大。
25、 第三層:基巖層,片麻巖。
26、巖體完整程度為全風化層、強風化層和弱風化層。
27、未見微風化層和完整地層。
28、 A、13.00米~31.00米,長度18米,鉆進中未取出巖芯(因而不能確定基巖和砂卵礫石層的界面)。
29、專門布置了勘探孔采取了巖樣,約200mm片麻巖,褐灰色。
30、由鉆具干燒而獲得成豆腐渣狀(即砂狀)有石英顆粒,不能鑒定巖石結構。
31、在5#孔18米~19米、4#15.5米~16.5米、3#孔尖滅。
32、夾有花崗巖條帶脈,粉紅色,最長芯為19cm,其余大部分為碎塊。
33、 B、31.00米~47.00米,長度為16米,巖體完整程度為強風化,巖芯的組織結構基本能能辯清,裂隙發育。
34、裂隙成65~75.,幾乎垂直于地面,裂隙中未見其它充填物。
35、中間為片麻巖原巖體砂粒,主要巖芯除裂隙變色外,中間部分銀灰色和褐色相間,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黑云母,但巖石變酥,取芯大部分為碎塊。
36、 C、47.00米~51.00米,長度為4米,巖體完整程度為弱風化(中等風化),裂隙仍發育。
37、傾角為30~35.,裂隙銹濁,長石變混濁,節理面基本變色。
38、巖芯斷口仍保持新鮮巖芯的色澤。
39、 2、水文地質條件 壩址區地下水類型有第四紀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兩種類型。
40、 ⑴、樁號0+502.5~0+923米段滲透層平均厚度13米,滲透帶寬13.00米,平均滲透系數K值取81mld,屬強透水帶:該段基巖強風化層透水性也較大。
41、根據省院壓水試驗成果反映,局部地段的強風化地層透水率可達7813Lu和11420Lu.據ZK-03-3號孔抽水試驗,強風化層滲透系數為2.5mld,因而強風化基巖也存在一定的滲漏量,若松散層進行較好的防滲處理后,基巖強風化層將是主要的滲透通道。
42、 ⑵、根據本次帷幕灌漿試驗的鉆孔和壓水試驗的反應,樁號0+632~0+649米段,該段靜水位在孔深5米(高程1100米)。
43、覆蓋層中的砂、卵礫石層7米~10米。
44、據觀察地層的分選性良好,基本是Ф70~100mm的卵石層,鉆進中塌孔、堵孔,透水性極強:10米~13米地層中基本不含卵石,礫石也很少,鉆進穩定。
45、但12.0~13.0米為地下水的強透水帶,推測該段為覆蓋層潛水和基巖承壓水集中滲透的結合部位。
46、因而判斷基巖強風化頂高程為12.0~12.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