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三年中,全球糧食價格居高不下,這給世界各地造成了可怕的后果,特別是對那些低收入糧食進口國的人們影響最為嚴重。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目前有大約3.5億人處于嚴重的糧食不安全狀態,而在疫情爆發前,這一數字為1.35億,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增加了2.15億人。
(相關資料圖)
人們通常認為,當糧食價格上漲時,是供應條件變化引起的結果:影響播種和收獲的氣候變化;糧食主產國或出口國受到特定的沖擊(如俄烏危機);出口國和進口國之間的供應鏈中斷……
毫無疑問,這些的確是影響糧食價格的可能因素,但它們的重要性往往被過分夸大。事實上,和這些老生常談的驅動因素相比,其它一些影響糧食價格的新興力量可能要強大的多。今天,新農鳴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糧食價格背后的“隱形的手”!
價格失衡的全球糧價
在下面這張圖中,反映了近40年CBOT大豆、玉米和小麥期貨價格的波動趨勢,應該說明的是,該波動趨勢基本和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等其它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追蹤的趨勢大致一致。所以,我們姑且將CBOT期貨價格波動趨勢視同為全球糧食價格波動趨勢。
在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間,全球糧食價格基本呈橫盤整理趨勢波動。然而,從2020年10月左右開始上漲,至2021年12月,小麥價格同比上漲了40%,大豆和玉米也呈現出同樣的走勢,這主要歸因于疫情大流行造成的供應限制。
此后,2022年2月俄烏危機爆發,全球糧食價格再次大幅上漲。上漲速度快而且波動幅度大:2022年1月至5月期間,小麥價格上漲了30%以上,玉米價格上漲19%左右,大豆價格上漲14%左右。
人們普遍將此歸咎于俄烏危機,因為這場戰爭涉及了兩個主要小麥出口國俄羅斯和烏克蘭。2021年,俄羅斯是全球最大小麥出口國,烏克蘭是第四大小麥出口國,兩國小麥出口量合計占全球供應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沖突加劇導致黑海糧食運送通道被迫中斷,后來在聯合國和土耳其的斡旋之下,制定了黑海糧食出口計劃來嘗試解決這一問題。
而美西方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也導致俄羅斯的糧食和化肥無法輕易流入全球市場。在這種背景下,許多人幾乎理所當然地認為糧食價格將不可避免地大幅上漲,而市場的確也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
但如果將這些因素置于全球貿易,這些糧食價格上漲的因素絕不是令人信服的論據。這些主要糧食是全球生產的,世界某一地區的短缺可以通過另一地區產量增加來彌補。因此,只關注某一地區事件(無論是沖突、天氣和氣候沖擊還是貿易路線中斷)永遠都不是最理智的。
以波動幅度最大的小麥為例。事實上,如上圖所示,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期間,全球小麥總產量并未下降,相反,它增加了,從7.73億噸增加到了7.81億噸。
盡管這一時期小麥的利用率(需求的代表,包括糧食使用、飼料使用、其他用途、出口和期末庫存)高于總產量,但也僅略高于總產量,差異僅為200萬噸。和總體量相比,用一句話來形容:“這點量還不夠填牙縫”!
不但如此,全球小麥貿易絕對數量并沒有受到影響。如下圖所示,全球市場小麥交易總量實際上比上期增加了600萬噸。換句話說,俄烏危機似乎對生產和消費的影響微乎其微,甚至導致了全球市場小麥交易量的增加。
不難看出,這一時期小麥價格的急劇上漲似乎違反了正常的市場供需邏輯。如果供求的基本面沒有推動價格上漲,那么,究竟發生了什么?上圖將多年來全球小麥供應、消費和年平均價格進行了比較,使問題更加明顯。
顯然,2020/2021年和2021/2022年的價格上漲與小麥的供應和使用之間似乎沒有關聯。事實上,2021/2022年供應量大大超過了消費。玉米和大豆有著類似的運行趨勢,在此就不一一枚舉。那么,既然不是供需引起的價格變化,全球糧食市場到底發生了什么?
糧食價格運行背后的“隱形之手”
除了天氣及氣候變化、地緣沖突、供應鏈中斷這些對糧食價格看得見的“有形之手”外,藏在糧食價格運行背后的“隱形之手”才是值得我們注意和警惕的。
跨國糧商對全球糧食貿易的壟斷
幾十年來,四家公司主導著全球糧食貿易,并占據了至少80%以上的市場份額,他們就是被大眾熟知的ABCD四大糧商,即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其中前三家均為美國公司。
無獨有偶,當數百萬人的糧食安全因糧食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而受到威脅時,所有這些跨國公司都在2021年-2022年的市場中賺取了創紀錄的利潤。
其中,ADM在2022年第二季度的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74%,實現了有史以來最高的利潤。2021年全年利潤較2020年增長34.45%,2022年全年利潤較2021年增長26.44%。其它三家巨頭的利潤也有著類似的趨勢。
表面看,這是因為疫情、俄烏危機后對糧食的高需求和供應緊張引起的,但正如我們在前面分析的,這兩種情況實際上都沒有發生。相反,這些國際糧商因壟斷能夠隨意提高價格,而普通大眾普遍認為這些“價格是合理”的。
但細心的你如果拿四大糧商的利潤圖和本文第一張圖做對比,你會發現,每每在全球出現所謂的糧食危機的時候,就是他們最賺錢的時候。
糧食市場的壟斷地位成為他們獲取高額利潤的原因之一,全球糧食市場比能源行業更集中,透明度也更低。而且,這些不為公眾所熟知的“恐龍”不僅僅是全球糧食市場和供應鏈的中間人。
他們對市場和政策的制定具有強大的影響力,直接或間接擁有耕地,并為農民提供種子、化肥和資金,購買“自己生產”的糧食,然后運輸、儲存、轉售。
糧食市場的金融投機
西方國家一直急于將糧食價格大幅上漲歸咎于疫情和俄烏危機,但操縱杠桿的還有一只更熟悉的手:以華爾街為代表的不受監管的金融投機。
所有商品不管是小麥、玉米、大豆還是鐵、石油,現貨價格都深受所謂的期貨市場的影響,而期貨市場反過來又受到華爾街以“掉期”形式對大宗商品價格進行押注的影響,其中大部分由其海外子公司持有,并且基本上不受監管。
健康的期貨市場對于商品的生產和分配是必要的。通過在規定的交貨日期鎖定價格,生產商可以用期貨市場鎖定利潤,而如果實際價格高于期貨合約的價格,交易對手就可以獲得利潤。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個平行的、不透明的掉期市場與期貨市場一起出現。大宗商品掉期價值數百萬億美元,不涉及實際商品的交付,本質上是對未來價格的一種對賭形式。但由于其規模巨大,掉期市場可以對商品期貨市場產生引力,推高消費者價格高于供需決定的實際水平,這導致我們正處于一個投機者推高實際價格的市場。
包括小麥在內的糧食價格上漲的一個主要因素是這種不受監管的投機行為。通常,商品的現貨價格與其在期貨市場上的價格掛鉤,這意味著當后者飆升時,前者也會被拉升。
在俄烏危機發生以后,期貨市場達到了狂熱的程度,糧食期貨市場金融投資的增加與糧食價格的急劇上漲同時發生,遠遠脫離了當時市場的實際供需狀況。以至于一些農民一度無法出售他們的糧食,因為買家拒絕支付他們認為與現實脫節的價格。
從長遠來看,隨著市場基本面的恢復,狂熱投機導致的價格飆升往往會回歸理性,但在這些扭曲時期,價格可能會飆升—這正是2021年和2022年發生的情況。
總之,市場高度集中,讓這些跨國糧商對糧食擁有絕對的定價權,而商品期貨市場的金融投機反過來又影響甚至扭曲實際銷售的現貨價格。如果不對糧食貿易方式和定價方式作出改變,未來任何危機—無論是戰爭、大國對峙還是氣候災難,都可能成為投機失控的推動因素,從而加劇市場波動,并可能導致糧食短缺和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