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需求“脫節”問題,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主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所屬合肥工業技術學校為試點,與合肥長安汽車有限公司攜手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做到“三突破、三實現”,成功實現“廠中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突破主體局限 實現雙元主體協同育人
學校和企業分屬社會再生產的不同部門,如何找準雙方契合點,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順利實現要素整合,是“產”與“教”能否順利融合的關鍵問題。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與合肥長安汽車有限公司在合作之初就認識到,傳統的合作模式無法解決學校人才培養和企業用人的矛盾,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革新,創新合作。
(資料圖)
通過多次走訪調研、溝通協商,校企共同決定:學校與企業作為雙主體共同承擔人才培養責任,建立“廠中校”,在位于合肥市蜀山區的合肥長安汽車有限公司廠區建立合肥工業技術學校高新校區,并逐步實現資源要素、管理機制、培養體系等方面深度融合,共擔責任風險,共創社會效益。
校區基礎設施由雙方共同出資建設,公司提供教學樓和宿舍樓各一棟,并投入資金用于校舍改造、設備添置;學校投入資金與設備夯實基礎建設。于是,智慧教室、電腦機房建起來了,教師到位了,環境美化了,教學正常運行起來,合肥工業技術學校高新校區正式掛牌成立,2022年9月,高新校區首批學生正式開啟“廠中校”學習。
校企真正聯手辦學,突破各自為政的主體局限,實現真正的雙元主體協同育人。
突破育人局限,實現優勢資源充分融合
傳統校企合作大多停留于較為淺層的訂單班、頂崗實習等形式,學校培養的人不能完全滿足企業的要求,企業招工難與學生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并存。
“廠中校”模式破解了這些難題。教學方面,理論學習與實踐操練無縫對接,“進班”與“進廠”穿插進行,上午上完理論課,下午就可以進入車間操練相關技能點。師資方面,校企分別選派優秀教師開展教學和實訓,學校教師負責公共課、專業基礎課教學,企業教師負責專業基礎理論與實務、企業文化教學和專業實訓。為保證教學質量,校企教師定期開展教學研討、集體備課,交流課堂組織、教學銜接等經驗方法,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和效果。教材方面,成立校企融合系列教材編撰指導委員會,圍繞人才培養總目標,緊密結合汽車產業崗位技能要求編寫專業教材。目前,正在編寫企業素養、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總裝工藝與實務3本教材,后期擬編寫沖壓工藝與實務、焊裝工藝與實務等7本教材,把企業“真功夫”教給學生。實訓方面,因現有實訓室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為提高實習效果,校企計劃投資1783萬元聯合申報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項目,建設更加符合學生學習、實訓特點的實訓基地,提高實訓水平。環境方面,“廠中校”模式培養的學生平時就在合肥長安汽車有限公司廠區里上課、實訓,吃、住、行都和公司員工在一起,學院源自地礦行業的“三光榮”精神和“三業”精神(愛崗敬業、艱苦創業、建功立業),長安汽車獨特的“領先”文化和軍工精神通過教師和員工的一言一行表現出來,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同時,讓學生與學校、企業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聯系。企業普遍認為,“廠中校”模式培養的人才在企業歸屬感、認同度和忠誠度等方面明顯優于頂崗實習、工學交替培養的學生。
突破“出口”阻礙,實現學習就業無縫對接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與合肥長安汽車有限公司“廠中校”合作模式不僅讓企業直接參與人才培養,解決企業用人難題,同時還打通了就業與升學的通道,消除了學生的顧慮。
校企設立“全能工”培養目標,幫助學生成長成才,適應崗位工作挑戰。據了解,合肥長安汽車有限公司一個班區約涵蓋12種崗位工作技能,一個社會招聘人員要用3-5年時間才能全部掌握這些技能,才有可能成長為一個“全能工”。在“廠中校”培養模式下,崗位實訓被列入教學計劃,嚴格按課表執行,每周安排3天上午學習原理與實務,下午企業技師就帶領學生到實訓基地進行實訓,學生一個月左右可學會一項技能,一年半左右即可掌握所有技能。校企還通過“1-3-全”漸進模式,引導學生從負責1個崗位到負責3個崗位再到負責整個班區,為他們成長為“全能工”保駕護航,切實提高他們的崗位適應力和就業競爭力。
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都是企業的“意中人”,畢業時,有管理組織能力的畢業生將直接晉升為班區的“班長”,技術能力過硬的畢業生則發展為綜合維修技師,平均收入比普通工人高三檔,畢業即可就業,學生及其家庭后顧無憂。
校企雙方還打通了“中職-高職”銜接通道,在試點工作基礎上,校企雙方加大改革力度,深入推進中高職一體化建設,將“廠中校”模式應用到高職教育中,2023年秋季學期將在汽車檢測與維修、機電一體化兩個專業實行“廠中校”雙元育人模式,為人才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平臺。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持續探索、做深做實“廠中校”雙元制辦學模式,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方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