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南周刊 | 端午紅
吳昌碩作品《端午佳果》 資料圖
南方的端午宴講究“十二紅”:四碗八碟,四冷四熱四果鮮。紅,是主色調,紅燒、紅燜、涼拌的本色紅,一片紅艷艷……而在北方,端午正值麥收大忙,餐桌上的主角永遠是粽子。
【資料圖】
有首歌謠道:“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說的就是粽子,但細想,總覺得是比喻一個人。這個人,小孩子都知道說的誰。
北方的粽子,主料是糯米,外加栗子、紅棗、五色豆,不加肉,因此口味清新香甜,沒有葷腥氣。南方則不然,尤其在海南,無論定安粽子、儋州粽子還是東方粽子,餡里都有肉,卻也不嫌油膩,還十分愛吃。
包粽子,是一項技術活兒。寬寬的葦葉,圍成葉碗兒,把各類餡兒裝足,點綴上紅棗栗子;將葦葉一折一蓋一裹一纏,最后蒲草梗兒攔腰系住。一個有棱有角、展闊挺括的粽子碧綠綠地現身了。
有人說,粽子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屈原剛直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象征屈原廉潔清貧的一生;而那顆紅棗,既象征屈原對楚國的赤子之心,又飽含人們對屈原崇敬眷念的火熱之心。這個說法,雖淺白卻也粗樸直率。
我們的節日,固然離不開飲食,但吃喝背后,都有著濃厚的人文精神。端午節因收留了一位偉大詩人的高尚魂魄,便擁有了充盈的內涵。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軍南下,攻破了楚國都城郢都。當鐵騎闖開郢都的大門,老人孩子的哭聲劃破長空,當秦國的旗幟飄揚在家國的上空,一直主張聯齊抗秦的三閭大夫屈原,徹底絕望了。終于,于農歷五月初五這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抱石投江,以身明志。
從此,屈原精神成了端午節的內核,吃粽子也被賦予營救和紀念屈原的意義。一個甜美的端午粽,包裹的,其實是民間的緬懷和敬仰之情。
小時候,我對端午節的認知,完完全全來自香甜軟糯的粽子。每每端午清晨,夢里便聞到了粽子香。我們一起床便撲到廚房,看一眼滿鍋青綠,滿足而愜意!急切切洗了手臉,撈起一個,解綁繩兒,去葦衣,那晶瑩的粽米,玉一般呈現!一口咬上粽尖兒,那種甜蜜啊。
端午節上午,爹領著弟弟,到姥姥家、老姨家、姑姑舅舅家、左鄰右舍家四處送粽子,弟弟佩戴著他的雄黃香囊和艾草煮綠的雞蛋,跑得又神氣又快樂。奶奶,則在家里迎候著不斷上門的親戚和鄉鄰,大大方方接受著他們饋送的粽子。粽子去了,粽子又來了。一來一去,親情、鄉情和粽香,蒸騰出芬芳馥郁的節日風味。
在村里,端午節和所有節日一樣,是分享快樂、傳遞親情的日子。如果誰家因故沒包粽子,四鄰八舍和親戚家的百樣粽,便源源不斷匯聚而來。端午節,成了共渡難關的媒介和精神上抵擋艱難的盾牌。這些,屈原不知道,但我們真該為人間真情的傳遞向三閭大夫致謝。
端午臨近,身邊朋友已在為節日作準備:去超市買糯米紅棗,到河邊打葦葉蒲草,往山崗上采藥草艾蒿。縫香包,包粽子,掛菖蒲,插艾蒿……南方的龍舟已粉刷一新,等五月端午到來便下水,人們蜂擁江岸,拋撒粽子賽龍舟,熱熱鬧鬧,轟轟烈烈。
那個以生命為筆,填充了歷史章節的人,讓端午節承載了一種精神,情義永遠不老。碧綠葦葉,把所有的內容和精髓細細密密包起來,讓人在食粽的過程中,領略到人世間的美好。(米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