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訊6月11日,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小成本影片創新發展之路”的圓桌論壇上,徐崢、杜慶春、張大勇、梁靜、李非等電影人就中小成本電影的創新發展進行了一場深度討論。
關于中小成本電影在市場機制下的多個維度發展,例如:發行、制作的方法論,以及如何更好的融入市場和商業體系,幾位資歷深厚的電影人都給出了深刻的個人見解。
“同樣的劇本,同樣的項目,不同預算其實可以做成不同的影片,依據實際情況調整是一個整體制片的思維。”成功打造《我不是藥神》和《愛情神話》等多部影片的徐崢給出了自己專業的考量。他表示,現在一部電影的成本要劃分不同的階段去綜合評估,需要對預算進行實時地調整。對于后者影片能在市場上有一定聲量,他也坦言背后會有運氣加持的成分。因為比起這些光鮮亮麗、成功拍攝的項目,自己團隊的背后還有著無數個被否決的項目。
(資料圖)
他一度懷疑是團隊的選劇本的眼光過于苛刻,但在自己投身其中后也會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就內容底層而言,徐崢分享對于把控內容的核心點是:以人為本。由于自己是演員出身,對作品中人物會有著分外嚴格的要求,人物是否有感染力,他/她的情感和命運歷程能否打動人,于他而言都將成為檢驗作品的一項硬性考核。
圓桌會議上,他直言自己在多次參加過電影創投會后也逐漸意識到,年輕的創作者們在創作電影的過程中是需要有更加全局觀的考量,這種考量的思維實際上是要去設想手中的作品拿到院線去面對觀眾時,對于消費者而言接受這樣產品和作品時的感覺,還要反復去歸納這樣的想法。
“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是需要去平衡的,既要照顧到前端項目開發又要考慮到后端市場和觀眾的接受度。”比起只考慮前段的創作開發,徐崢提到年輕的創作者要把內容搬上臺,盡可能具有前瞻性去評估如何與市場,與觀眾去交流,通過多維度的評估去最大效用的把控制作成本,以至于將預算擠壓到令人“難受”的地步,有時反倒能逼出意想不到的驚喜效果。
在論壇中,他以《愛情神話》為分享案例,和在座的同行們探討了影視作品中的方言與地域性問題。“這部影片是講上海話的方言電影,很多朋友雖然聽不懂,但也不妨礙他們喜歡,要有更多不同的方言作品,把地域化的作品打通應該成為一種常態。”
在對于影視作品的地域性問題上,他認為,與其說方言限制了觀眾的接受度,不如說,方言和地域文化成為了影片的特色,只要在作品中讓觀眾看到共情點,影片就能脫穎而出。例如《愛情神話》就是靠著市井的煙火氣和鮮明的當代性贏得大家喜愛。他表示,其實大家都會去總結成功項目的經驗并去復制,以此類推,在這樣較大基數的項目的環境下,總能找到些成功的規律。年輕的創作人在摸索中肯定也會找到一種核心兼具商業和內容表達的方式。
在談及合作過的青年導演文牧野和邵藝輝時,徐崢說自己是幸運的。兩位才華橫溢的導演不僅自己完成了劇本,甚至在找到他時已經對接好了攝影師,主動去規劃電影表明他們是目標明確的。他表示創作就像裝修房子,要在合適的格局里展現才華。而對于有才華的年輕導演來說,他們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會想辦法在他的創作規劃之內給人驚喜,甚至讓人覺得更好。
在聊到年輕創作者需要更多自我表達的平臺時,他也提到了不同項目要匹配不同的資源,在保證作品的質量前提下,在制作層面去做出更合適的制片格局,這才是讓好的作品成為一個好的產品的過程。基于這樣的理念,他聯合幾位導演共辦了“金鑰匙”創投計劃,去篩選更多好的苗子。也是希望年輕導演能在創作道路上少走彎路,能找到合適的匹配資源,順利讓大家看到他們的第一部作品。
據他本人現場透露,《愛情神話》的音樂劇制作目前已經提上了日程,將會在劇作中融入爵士樂的風格,打造和當下音樂劇市場上非常不同的作品。希望能早日在舞臺上看到音樂劇的上演,也期待導演能帶來的更多優秀影視作品!